>首页> IT >

购物商厦,废墟上的微笑

时间:2023-02-22 18:12:00       来源:腾讯网

大流行病持续三年,使得大量购物商厦为代表的大量综合零售体,因顾客流量骤减和现金流失血而失去商业生命。然而,对于尚存的购物商厦而言,也并不是“剩者为王”,而是需要一次有关运营模式的摧毁式变革。

来源:经理人传媒旗下《经理人》杂志 本刊记者/左秦


【资料图】

2023年1月31日晚上10点,随着送走最后一名顾客,创立于1997年的消费超高型单体百货购物商厦——上海置地广场,结束了其26年的商业生命。它的离去,使得昔日繁华的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中段,再添一抹“永远的记忆”。

上海置地广场的黯然离开,仅仅是国内百货业(本文专指购物商厦为代表的综合零售体)众多关闭计划中一个迟到的事件。根据不完全统计,仅在2022年,百货行业中,具全国知名度的购物商厦就涉及25家公司及其所属的39座百货楼,如新世界百货、成都伊势丹、成都伊藤洋华堂、银泰百货、北京西单明珠商场、天津SM百货等等(表1)。

进入2023年,购物商厦是否还会增加关闭数量呢?

并不希望看到残酷的案例继续,但现实可能还是按照剧本的设定而发生。

解体的商业生命

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波购物商厦迅速解体呢?

表现层面分析。大流行病持续三年,导致了线下门店顾客流量减少以及严重的收入流失,使得线下百货业根本无法支撑日常运维。

在所有传统零售业态的链中,线下百货业属于最末端——因其体量较大,实力较雄厚,因此对市场的反应也是最慢的,但侵袭传统零售业的这波大危机,并不以人为意志而转移,该来的,或仍会如期而至。

根据联商网零售中心有关整体传统零售链关闭数量的统计数据(表2),2022年上半年,服饰专门店关闭3400家、便利店关闭700家、美妆门店关闭600家、餐饮店关闭300家、超市关闭100家,而以购物商厦为核心的百货业则关闭26家。

从整个2022年度来看,购物商厦关闭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上半年,占比约为85%。那么,为什么大部分购物商厦关闭时间没有发生在下半年的尾部?有两个原因:

第一、历经三年大流行病,按照按购物商厦原有的承受能力,先从弱体开始,再蔓延到略大体量的购物商厦,渐次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;

第二、部分幸存的购物商厦,在2022年下半年受到的新一轮更大的大流行病冲击后,退出的准确时间或跨年至2023年——正如上海置地广场。

宏观层面分析。购物商厦遇到了社会消费零售最痛苦的历史低谷。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速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的趋势图(表3)显示,居民的消费水平实际在不断降级。在这段时期中,有三次主要拐点:

第一次发生在2021年12月,由当年11月的3.9%,同比增速下挫至1.7%;第二次发生在2022年3月,由此前在1-2月创下的6.7%猛降滑至-3.5%,其后在4月创下这段统计的历史最低,为-11.1%,即使再5月略有反弹,但仍没有回归到正增长;第三次发生在2022年后半程,9月的同比增速,由8月的5.4%下滑至2.5%,然后在10月再次回到负增长,为-0.5%,11月继续下滑至-5.9%。

从横轴上下两部分来分析,即使有正增长的月度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速,其弹性的上下幅度,更接近于横轴线,而出现负增长的月度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速,弹性幅度变得更大。这就意味着,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速明显缺乏动力,而且这一影响势必波及到2023年。

作为直接从事社会消费品零售的购物商厦行业,又将如何在这段波动中独善其身。请注意一个细节——作为衡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温度的双11、双12,一直是京东、天猫、拼多多、抖音等头部零售平台比拼的竞技时点,然而在2022年,这些线上友商不仅鲜有促销力度,而且都羞于宣布各自交易量金额。

讽刺的是,2022年,将购物商厦的企业逼到旮旯之后,获得社会消费品零售话语权的这些互联网零售主体,也并没有因为强大的创新、流量、大数据能力而比传统百货购物商厦活得更有质量。

看来,一度被认定的所谓“互联网干掉传统购物商厦”,可能是一个伪命题,因为传统的、互联网的双方,突然变得有些同病相怜。当然,面对的现实问题,各自有所不同,就传统购物商厦(仍在坚持中的)而言,如果要持续自己的商业生命,可能需要一次更大的摧毁式行动。

重构商业生命体

关于传统购物商厦的摧毁式行动,包括:战略意识的重构,以及适应于这个时代的策略路径。

大流行病发生以来,尽管总体消费基本面保持稳健,但是消费复苏的进程却是明显放缓了。贝恩公司(Bain & Company)认为,这将引发两个影响:其一、消费者行为和偏好将发生改变;其二、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,马太效应更加明显。

的确,消费者行为和偏好又是并不是出自个人的主观,会受到环境影响。比如,大流行病以来,封控居家的购物方式、对防疫用品及药物的增补诉求、疫情控制放开后导致的生活起居方式改变,迫使消费者调整了自己的购物行为和偏好。这些,直接影响了传统百货购物商厦和消费者的传统关系。

此外,从商业地理角度,随着部分沿街商厦的关闭,客流就会被迫集中到剩余的购物商厦,由此形成“剩者为王”的局面。

但是,以上两种影响,并不代表利好于现有的传统百货购物商厦,因为由于现行交通工具的便利,特别是城市投入大量的地铁,以及私家车的普及,消费者其实并不介意驱车10-25公里的车距,因此所谓“剩者为王”的那些商厦,在今天的消费者出行选项中,并不是唯一目标。

贝恩公司对传统百货业的管理层给出的建议是:要清楚区别“日常经营”和“模式创新”的战略意义①。什么意思呢?

我们认为,贝恩公司的这一提法,正如分析制造业那样:是仍然基于过去的工业时代管理方式,还是需要迅速接受大数据、智能化时代下的新管理变革?

国内的购物商厦,尽管已经引入了手机支付、二维码等所谓零售新技术,但是本质上的“传统属性”仍然没有改变,即使有些“剩者为王”能够躲过这波环境冲击波,但下一步的命运仍然堪忧。

普华永道旗下的战略咨询公司思略特(PwC"s Strategy&)认为,百货业需要建立自己的数字化营销及运营体系。为此,思略特提出了建立能力模型的建议②,其中有三项较值得反思和借鉴:

重视私域资产的自我经营。购物商厦的私域用户,主要来自VIP及消费记录,但是这些“私域数据资产”其实并没有更好地利用和发挥作用。

对此,来反观京东、天猫会怎么做:第一、通过用户分区、分层经营,多渠道精准触达消费者;第二、通过内容引导及社群运营等手段,持续和消费者互动,提升互相粘性,提升转化率;第三、构建私域消费者圈层,挖掘消费者价值。

然而,购物商厦的很大一部分私域数据,却被部分互联网公司通过提供的第三方服务,间接被占用、挪用 了。

数字化导购的消费者营销触点。在全渠道和数字化条件的加持下,导购的模式不再是依靠门店的人力,而是进入了互联网场景——比如直播、社群。这种方式具有集线上、线下,客户服务、品牌形象、产品专家和可视化于一体的营销功能。

过去,数字化导购主要集中在生产消费者品的制造企业,但是现在应该是:无数字不商业!

CDP系统赋能运营和管理能力。具有消费者历史信息的百货购物商厦,必须建立自己的CDP(Continuous Data Protection,客户数据平台)系统。因为它是提升数据价值、撬动增长的一个现代化管理技术工具——请注意,和“管理工具”相比,它多了“技术”两个字,因为我们处在一个无法用简单的SWOT、五力模型、鱼刺图等传统管理工具能解释的时代,而科技技术却整合了这些管理工具,让其公司运营变得更有效率、有为灵活。

CDP至少赋能了三项运营:第一、客户数据集成,融合多渠道数据;第二、客户数据处理与分析,深化消费者洞察;第三、客户数据应用,赋能精细化运营。

购物商厦行业一方面正在加速废墟化,另一方面也亟待一场在废墟上的新重构。对于从业公司而言,越早、越快重构,就越不会沦为废墟!

① 贝恩公司的相关建议,出自《2023,零售企业实现新增长的6个底层逻辑》(新零售商业评论)》。

② 普华永道旗下战略咨询公司思略特(PwC’s Strategy&)的相关建议,出自其《消费者企业数字化营销及营运新策略》报告。

关键词: 购物商厦 废墟上的微笑 购物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