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天天报资讯】业绩分化严重 民营银行如何“自救”

时间:2023-01-19 15:00:49       来源:城市金融报

自2014年3月启动民营银行试点以来,民营银行即将引来发展的第九个年头,然而民营银行的经营压力犹在。

近期民营银行公布的2022年三季度经营数据显示,依然有部分民营银行的资产规模、资产质量、净利润等指标表现不佳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在2023年,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优化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水平不断提高,内需回暖趋势逐渐明朗,“求发展”已经成为民营银行从业者的希冀。如今,已经有银行开始布局强化自营渠道建设,从产品功能、活动运营、客户体验等多维度提升综合实力。

民营银行经营情况持续分化

截至2023年1月12日,已有9家民营银行公布了2023年同业存单发行计划,并公布了截至2022年三季度的经营数据。其中,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,总资产及总负债规模较2021年底减少的民营银行均有5家,不良率较2021年底增加的有6家,还有1家民营银行出现了亏损的情况。

某民营银行管理层认为,2022年部分民营银行经营压力较大,主要是受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影响。

“过去五六年以来,19家民营银行整体经营情况还算不错,基本上能够达到国家监管机构最初设立民营银行的预期。民营银行能活下来站稳脚跟,也是抓住了国家互联网金融发展契机。”但上述民营银行管理层坦言,发展到现在,民营银行也面临一些困难,比如经济增长乏力、国内疫情持续等超预期因素冲击增大,信贷需求萎缩、客群偿债能力下降等因素也在持续显现,同时叠加政策因素及河南村镇银行事件,中小银行特别是民营银行整体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。

“资本补充的情况直接影响民营银行的贷款发放能力。然而,资本扩充渠道窄、达成难,民营银行的资本补充并非易事。”某民营银行人士表示。

截至目前,仅有微众银行、网商银行、众邦银行、亿联银行4家民营银行进行过增资扩股。

不过,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,也有民营银行的经营情况表现优异。如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,有4家民营银行的净利润规模明显高于2021年全年的规模。

为何有些民营银行得以保持增长态势?调查发现,科技赋能是民营银行经营质效提升的原因之一,即使不能“变身”为互联网资质的银行,大数据、科技能力的加持,也会提升民营银行的核心风控能力、拓展更多业务。

除了在科技赋能领域的优势外,削减成本也成为部分民营银行2022年稳步经营的秘诀之一。

“2021年的时候,我行的科技、自营、数据投入都是比较大的,且受疫情影响,不良贷款压力增大,核销压力也比较大,利润压力也比较大。基于此,在2022年初,该行就开展了成本压缩的工作,招采、人力、办公等多个环节进行了压缩。”上述民营银行人士表示,“面临2022年的经济形势,不盲目扩张是我们的生存之道。2022年,我们选择的客户利润率并没有那么高,但资产质量是比较好的,也使得我们保持了净利润稳步增长的态势。”

从业务、客户回馈等方面持续加码自营渠道建设

谈及在2023年民营银行要如何发力,业内人士普遍谈到了自营渠道的建设。

“2022年,我们在自营渠道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投入,比如在自营渠道方面,我行与诸多民营银行一样加强了理财产品代销、积分商城福利等方面的建设,在业务与客户回馈方面进行了投入,看到了一些成果,也让我们了解到哪些方向可以持续加大投入。”上述民营银行人士如是说。

某民营银行相关业务负责人介绍称,自上线代销理财产品以来,吸引了部分存量存款用户购买,对于拉新用户来说亦会起到一定作用,丰富了产品体系,增加了客户黏性。

“不过,代销理财产品并不是目前民营银行发力的重点,只是丰富产品的手段而已,未来,民营银行还是会关注自研产品本身。”上述民营银行人士表示,“2022年期待的是‘活下来’,2023年才是‘求发展’。民营银行还是需要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,留存客户如何挖掘、新客户怎样拓展,都是需要思考的。”

上述民营银行管理层认为,2023年,面对内外部生存环境的变化,民营银行应依托科技优势,探索创新金融服务模式,实现差异化定位和特色化经营。“构建自主获客核心竞争力,尤其是对于‘一行一店’的民营银行,打造手机银行App及线上运营能力尤其重要,比如,从产品功能、活动运营、客户体验等多维度综合提升。与此同时,深耕本地市场,优化业务结构,加码对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。” 张漫游

关键词: 渠道建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