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记者 柳喜峰 杨波
“地面拔草,放到人家地头,发生矛盾”“刘××女儿出嫁,200元贺喜”“××家,矛盾解除”“25日—27日,桃源路打扫卫生”……
翻开高建华大小不同的记录本,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村民心事、帮扶实事、村里老人的电话、邻里的需求等各种记录。
高建华今年59岁,是贾汪区大泉街道宗庄村2组村民,也是宗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“十必联”志愿者。
一件红马甲,一个布包,一本记录本,穿梭在各家各户之中,这是村民对高建华的印象。
近日,记者在宗庄村见到了正在走访的高建华。
“二姐”工作起来很有条理
高建华的记录本上,专门有两页记录了村里80岁以上老人家的电话。除了正常走访外,每隔一段时间,她都会上门为老人剪指甲、量血压。
2月17日上午,94岁的许玉珍老人正在家中晒太阳,看到高建华来了,坐在轮椅上的许玉珍连忙握着高建华的手,一脸开心。许玉珍57岁的儿子刘怀千说:“‘二姐’经常来看俺娘,给打扫卫生、剪指甲,跟自家人一样。前两天还帮着把门口坡道上的几个坑给填上了。”
由于在家中排行老二,村里人都亲切地称呼她为“二姐”。
原来,刘怀千骑车去地里干活时,要经过一条山路坡道,坡道上有不少坑。前两天高建华来家走访时,刘怀千随口把这个情况提了一下,没想到第二天她就把问题给解决了。高建华笑着说,当天在得知这一情况后,就记到本子上了。第二天走访时发现村旁边有施工队在修路。巧合的是,工地负责人她认识,于是立刻协调拉来一车土,让刘怀千跟着一起把路上的坑给垫上。
如今,高建华已养成习惯,每隔一段时间,就会翻阅记录本上的信息,看看还有哪个群众反映的问题没有解决。此外,高建华在记录走访中发现问题后,会按照轻重缓急予以标注,急事上边会画个圈,这样工作起来条理性更强。
去年4月,有村民反映地里有些地方积水较多,高建华现场查看后,发现仅凭自己无法解决,于是及时将这一情况向村里反映,村里立刻联系挖机,挖出一道排水沟,将积水排入河沟。“当时,即将进入汛期,村里组织工作人员,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逐一排查,并根据排查结果进行施工建设。同时,对年久失修、墙体损坏的渠道等进行了维修,高建华作为‘十必联’志愿者全程参与。”宗庄村党总支书记吴飞说。
村里的“人工客服”
“二姐,忙呢。”跟随高建华走在宗庄村的路上,几乎每个过路的人都会亲切地跟高建华打招呼。
郑长红今年不到48岁,家里有两个孩子,丈夫在5年前去世,当时高建华忙前忙后帮着料理后事,后来又多次上门谈心开导,并帮着联系工作。在高建华帮助下,郑长红逐渐走出了人生低谷,也把高建华当成了亲人。
“你不知道,二姐心可细了……”谈起自己情况时,郑长红略显拘谨,但谈到高建华时,话匣子一下就被打开了。不仅如此,在高建华的影响下,郑长红也开始跟着志愿者一起去帮扶别人。
在大家眼里,高建华堪称村里的“人工客服”,“有人修房子,会问我上哪买材料,有人找零活,会找我帮介绍,还有不认识的人要买树苗都能打电话找到我咨询。”高建华笑着告诉记者,也正因为要经常回答这些咨询,那些和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事,甚至村里的路灯几点亮,什么时候会推迟,她都摸得很清楚。
“自家人”领走百盒咸菜
在高建华眼里,村里人都是“自家人”;在村里人眼里,高建华不仅是能办实事的“二姐”,还是会分享小吃美食的“二姐”。记录本里有几组数字,记下了高建华的手艺和心意。
今年春节前夕,高建华烙了50斤煎饼,分别送给了村里牙口还好的老人。70多岁的刘泰成,是郑长红的公公,儿子去世后,高建华经常去其家中走访照顾。高建华对记者说:“其实我对他家有些‘偏心’。儿媳郑长红带着两个小孩生活已不容易,老人更需要照顾,所以,我就特别给他家送了20张煎饼。”
高建华把别人当成自家人,别人也不把她当外人。高建华腌的咸菜很好吃,经常会在走访时带些给帮扶对象,时间长了,高建华腌的咸菜便在村里出了名,有人还主动去高建华家中要些品尝。春节过后,高建华刚腌好咸菜,家人专门准备了100个小饭盒盛咸菜,“现在,一个不剩,全都送了出去。”高建华笑着告诉记者。
一抹“志愿红”,温暖邻里心。“像高建华这样的‘十必联’骨干志愿者,大泉街道共有900余名,他们活跃在村、社区的大街小巷,以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包挂帮扶着身边的‘老小残特’群体。”大泉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、宣统委员田维维说,高建华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,是大家学习的榜样。